#鯨豚該如何辨識不同個體?
如果是透過拍照的方式(Photo ID),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都是從海面上拍攝鯨豚露出水面的背鰭或尾鰭來做個體辨識,台灣花蓮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做鯨豚Photo ID目前也是以水面上拍攝為主。
而御藏島之所以特別,是因為當地透過下水拍攝的方式,蒐集水下影像去做海豚不同個體的辨識,目前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地方有條件適合這麼做。
能夠下水拍攝影像比起從海面上拍攝,得到的資訊可以更多,除了背鰭和尾鰭之外,還可以從海豚們身上的傷痕、斑點、體色等部位去做更細部的分類和辨識。其中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原來可以用被鯊魚所咬的傷痕或傷疤去做個體辨識。
#御藏島的海豚明星
在御藏島,有許多海豚身上都有被「雪茄達摩鯊」所咬的新傷口或癒合後的傷疤,這些傷口大概像我們拳頭般大小,新傷口會整個凹下去圓圓一個洞,痊癒後的傷疤會變成偏黑色的。
比如說,照片中上方體型比較大的這位大傢伙的名字叫做「JJ」,她身體右側靠近腹部的部位,就有兩個縱向並排在一起癒合後的傷疤,JJ身體左側腹部還有另外三個橫向並排比較明顯的鯊魚傷疤。這些傷疤成了可以直接在水下辨識出她就是JJ的明顯特徵。
另外,這一次也有遇到御藏島的其中一位海豚明星「まえかけ」(maekake),她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鰭前緣有一個半圓弧型的缺口,她的名字まえかけ意思就是「前面缺角」,用台語來翻譯就是「頭前去角」。まえかけ的腹部斑點特多,也是她比較好從外觀辨識的特徵之一。從1993年到2010年的觀察, 她已經產下過六胎,是已經有三代的祖母級海豚。
*JJ小檔案:1999年生,女生,編號507,她的媽媽是編號58的「右黑点」。之前身上靠近腹部的部位有像「J」形狀的斑塊,左右兩邊都有,因而得名,不過現在JJ身上的斑塊已經不見了。
*雪茄達摩鯊:一種體型較小的鯊魚,英文俗名為Cookie cutter shark,他們攻擊其他海洋生物如鯨豚時,留下來的傷口就像做餅乾用壓模壓過一樣,形成一個圓形的形狀。體長平均約30-60公分。
#御藏島的PhotoID
御藏島從1993年興起海豚觀光,1994年開始做海豚的個體辨識,一直到2015年,20多年來的記錄已辨識出至少250頭不同個體,其中平均每年有約120~150頭生活在御藏島周圍海域,其中少數海豚也曾記錄過遷移其他島嶼海域(主要也在伊豆諸島)旅行或生活。目前主要的調查由當地的「御藏島觀光協會」負責。
另一個有趣的是,御藏島的海豚推測很可能是同一個族群近親交配,海豚寶寶剛生出來後,會跟在媽媽身旁約3~5年,或者如果有機會採集到海豚的便便也可以驗出他們的DNA。因此在御藏島也有許多海豚可以知道他們的媽媽或小孩是誰,比如說JJ的媽媽是右黑点,有些海豚甚至已經有了好幾個世代的族譜。
每年御藏島觀光協會也會記錄今年有多少新生兒,像我們這次去(2018/6月),已經有15頭海豚寶寶了!下水後,也常常可以見到海豚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閒晃。
*瓶鼻海豚通常約10歲性成熟,御藏島的海豚曾記錄過最晚性成熟的是14歲,最早熟的是7歲,成熟後的瓶鼻海豚和人類一樣,雄性全年排精、雌性全年排卵。交配後懷孕約11個月,一次會產下一胎,壽命平均約40~50歲。
*瓶鼻海豚目前被分為三個亞種,其中御藏島的瓶鼻海豚俗名為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學名Tursiops aduncus,另一種在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瓶鼻海豚為Common bottlenose dolphin,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兩種類的瓶鼻海豚外觀上有些許不同,相較之下,御藏島的Tursiops aduncus體型較小,最大體長約2m,吻部較細長、胸鰭較大、背鰭較接近三角形、腹部通常有斑點,而台灣的Tursiops truncatus體型較大,最大體長約3m,吻部較短、胸鰭較小、背鰭弧度較大、腹部無斑點,也是各地海生館經常用來做海豚表演的品種。
#御藏島的海豚觀光
20多年來,御藏島的海豚觀光已經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運作模式。
出海找當地船家是一定要的,船上都會有一名船長和一名導潛,都是載客數10人以下的小船。可以出海的日子,時段通常就分早上和下午各一趟,一趟約兩個小時。當地規定每一天每一艘船最多只能出海三趟,第一趟船上懸掛綠色旗、第二趟黃色旗、第三趟紅色旗,旗子都放在御藏島觀光協會,只有30面,也就是說,一天只允許出海最多30趟,下水遊客數最多300人。每年只開放3月15日到11月15日。
出海找到海豚之後,船長會預測好海豚行進的路線,將船開至離海豚一定的距離才放人下水(下水要輕輕從船上滑下去,動作太大或製造太多聲音很可能會嚇跑海豚),如果已經有其他船下水,船和船之間的距離必需相隔至少100公尺,避免同時太多人圍繞在同一群海豚。
我們這次的船長很有經驗,他放人都放得很準,基本上我們下水只要游離開船一小段距離,漂在水面上等著,海豚就會如船長所預測的路線,迎面朝我們游過來。當然,海豚要游向哪裡無法控制,就看運氣和人品,有時候同樣一批人跳下水,有的人沒看到,有的人只看到影子,有的人會有海豚過來繞圈圈,也因為如此,每一次下水都有所不同、有所期待。
導潛也會跟著我們下水,除了照顧大家安全之外,也監督有沒有人亂來。御藏島的海豚不是海生館的海豚,是不能觸摸和餵食的,也不要有激烈追逐、打擾到海豚自然行為的動作或聲響,拍照也禁止使用閃光燈和自拍棒。
另外要注意的是,也要小心自己別游離岸邊太近,因為很可能會被浪打上礁石,船也沒辦法靠那麼近去接,而且,通常離岸邊越近水會越濁。還有在船支周圍時,更要注意船後的螺旋槳,不要游在船的後方或下方,下潛後上浮時,更要注意頭頂上水面的狀況。上下船時,也要注意船身和樓梯的一舉一動,以避免被船支撞擊。
所以,在御藏島與海豚共游,除了遵守當地規定、聽從船長和導潛指示,百分之百信任他們之外,自己的水性好是基本的,還要可以手腳靈活地不斷跳下海、爬上船。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直都是處於戰備的狀態,才能玩得安全又盡興。
#結論
御藏島並不是一座觀光的小島,島嶼上的人們尊重海豚、海洋和島嶼,對他們來說,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環境,遠比發展觀光、賺錢和開發更加重要。
上島除了交通沒那麼方便,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天候因素登不了島或被關島之外,登島後的食宿也都一切從簡,水、電資源也都相當珍貴,不像都市一般隨時隨地都有水有電有便利商店。島上也見不到垃圾桶,垃圾最好就是自己帶走。像我們這次住的村營小木屋,洗澡要投錢而且沒有插座可以充電。
這一趟雖然能待的時間不長,但可以感受到御藏島堅持和要求的,不是「旅遊品質」而是「生活品質」,也佩服當地對待不同生命和自然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從做海豚Photo ID的用心和細緻,就可以感受到當地對御藏島滿滿的愛。
把海豚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把島嶼的一切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照顧,把一件事情做小、做好、做細、做精,然後按照自己熟悉的步調,持續不斷地做下去,這就是御藏島。
一座人和海豚一起共同享受生命、認真生活、不疾不徐,蘊藏著滿滿寶藏的御藏島。
以上資料來源為 御蔵島観光協会 mikurashima tourist information 於2010年發行的《いるかいないか》和水口博也於2015年編著的《イルカ生態ビジユアル百科》,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尋公視 我們的島《藍色海灣》。
也感謝這次帶大家認識御藏島和海豚的磊哥( Ray Chin Images),關於更多更細節的御藏島資訊或行程請找更專業的磊哥詢問。我只是個小小跟班,對於鯨豚的認識也還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如果以上資訊有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再有請各位大大指正,感謝大家!
如果是透過拍照的方式(Photo ID),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都是從海面上拍攝鯨豚露出水面的背鰭或尾鰭來做個體辨識,台灣花蓮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做鯨豚Photo ID目前也是以水面上拍攝為主。
而御藏島之所以特別,是因為當地透過下水拍攝的方式,蒐集水下影像去做海豚不同個體的辨識,目前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地方有條件適合這麼做。
能夠下水拍攝影像比起從海面上拍攝,得到的資訊可以更多,除了背鰭和尾鰭之外,還可以從海豚們身上的傷痕、斑點、體色等部位去做更細部的分類和辨識。其中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原來可以用被鯊魚所咬的傷痕或傷疤去做個體辨識。
#御藏島的海豚明星
在御藏島,有許多海豚身上都有被「雪茄達摩鯊」所咬的新傷口或癒合後的傷疤,這些傷口大概像我們拳頭般大小,新傷口會整個凹下去圓圓一個洞,痊癒後的傷疤會變成偏黑色的。
比如說,照片中上方體型比較大的這位大傢伙的名字叫做「JJ」,她身體右側靠近腹部的部位,就有兩個縱向並排在一起癒合後的傷疤,JJ身體左側腹部還有另外三個橫向並排比較明顯的鯊魚傷疤。這些傷疤成了可以直接在水下辨識出她就是JJ的明顯特徵。
另外,這一次也有遇到御藏島的其中一位海豚明星「まえかけ」(maekake),她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鰭前緣有一個半圓弧型的缺口,她的名字まえかけ意思就是「前面缺角」,用台語來翻譯就是「頭前去角」。まえかけ的腹部斑點特多,也是她比較好從外觀辨識的特徵之一。從1993年到2010年的觀察, 她已經產下過六胎,是已經有三代的祖母級海豚。
*JJ小檔案:1999年生,女生,編號507,她的媽媽是編號58的「右黑点」。之前身上靠近腹部的部位有像「J」形狀的斑塊,左右兩邊都有,因而得名,不過現在JJ身上的斑塊已經不見了。
*雪茄達摩鯊:一種體型較小的鯊魚,英文俗名為Cookie cutter shark,他們攻擊其他海洋生物如鯨豚時,留下來的傷口就像做餅乾用壓模壓過一樣,形成一個圓形的形狀。體長平均約30-60公分。
#御藏島的PhotoID
御藏島從1993年興起海豚觀光,1994年開始做海豚的個體辨識,一直到2015年,20多年來的記錄已辨識出至少250頭不同個體,其中平均每年有約120~150頭生活在御藏島周圍海域,其中少數海豚也曾記錄過遷移其他島嶼海域(主要也在伊豆諸島)旅行或生活。目前主要的調查由當地的「御藏島觀光協會」負責。
另一個有趣的是,御藏島的海豚推測很可能是同一個族群近親交配,海豚寶寶剛生出來後,會跟在媽媽身旁約3~5年,或者如果有機會採集到海豚的便便也可以驗出他們的DNA。因此在御藏島也有許多海豚可以知道他們的媽媽或小孩是誰,比如說JJ的媽媽是右黑点,有些海豚甚至已經有了好幾個世代的族譜。
每年御藏島觀光協會也會記錄今年有多少新生兒,像我們這次去(2018/6月),已經有15頭海豚寶寶了!下水後,也常常可以見到海豚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閒晃。
*瓶鼻海豚通常約10歲性成熟,御藏島的海豚曾記錄過最晚性成熟的是14歲,最早熟的是7歲,成熟後的瓶鼻海豚和人類一樣,雄性全年排精、雌性全年排卵。交配後懷孕約11個月,一次會產下一胎,壽命平均約40~50歲。
*瓶鼻海豚目前被分為三個亞種,其中御藏島的瓶鼻海豚俗名為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學名Tursiops aduncus,另一種在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瓶鼻海豚為Common bottlenose dolphin,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兩種類的瓶鼻海豚外觀上有些許不同,相較之下,御藏島的Tursiops aduncus體型較小,最大體長約2m,吻部較細長、胸鰭較大、背鰭較接近三角形、腹部通常有斑點,而台灣的Tursiops truncatus體型較大,最大體長約3m,吻部較短、胸鰭較小、背鰭弧度較大、腹部無斑點,也是各地海生館經常用來做海豚表演的品種。
#御藏島的海豚觀光
20多年來,御藏島的海豚觀光已經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運作模式。
出海找當地船家是一定要的,船上都會有一名船長和一名導潛,都是載客數10人以下的小船。可以出海的日子,時段通常就分早上和下午各一趟,一趟約兩個小時。當地規定每一天每一艘船最多只能出海三趟,第一趟船上懸掛綠色旗、第二趟黃色旗、第三趟紅色旗,旗子都放在御藏島觀光協會,只有30面,也就是說,一天只允許出海最多30趟,下水遊客數最多300人。每年只開放3月15日到11月15日。
出海找到海豚之後,船長會預測好海豚行進的路線,將船開至離海豚一定的距離才放人下水(下水要輕輕從船上滑下去,動作太大或製造太多聲音很可能會嚇跑海豚),如果已經有其他船下水,船和船之間的距離必需相隔至少100公尺,避免同時太多人圍繞在同一群海豚。
我們這次的船長很有經驗,他放人都放得很準,基本上我們下水只要游離開船一小段距離,漂在水面上等著,海豚就會如船長所預測的路線,迎面朝我們游過來。當然,海豚要游向哪裡無法控制,就看運氣和人品,有時候同樣一批人跳下水,有的人沒看到,有的人只看到影子,有的人會有海豚過來繞圈圈,也因為如此,每一次下水都有所不同、有所期待。
導潛也會跟著我們下水,除了照顧大家安全之外,也監督有沒有人亂來。御藏島的海豚不是海生館的海豚,是不能觸摸和餵食的,也不要有激烈追逐、打擾到海豚自然行為的動作或聲響,拍照也禁止使用閃光燈和自拍棒。
另外要注意的是,也要小心自己別游離岸邊太近,因為很可能會被浪打上礁石,船也沒辦法靠那麼近去接,而且,通常離岸邊越近水會越濁。還有在船支周圍時,更要注意船後的螺旋槳,不要游在船的後方或下方,下潛後上浮時,更要注意頭頂上水面的狀況。上下船時,也要注意船身和樓梯的一舉一動,以避免被船支撞擊。
所以,在御藏島與海豚共游,除了遵守當地規定、聽從船長和導潛指示,百分之百信任他們之外,自己的水性好是基本的,還要可以手腳靈活地不斷跳下海、爬上船。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直都是處於戰備的狀態,才能玩得安全又盡興。
#結論
御藏島並不是一座觀光的小島,島嶼上的人們尊重海豚、海洋和島嶼,對他們來說,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環境,遠比發展觀光、賺錢和開發更加重要。
上島除了交通沒那麼方便,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天候因素登不了島或被關島之外,登島後的食宿也都一切從簡,水、電資源也都相當珍貴,不像都市一般隨時隨地都有水有電有便利商店。島上也見不到垃圾桶,垃圾最好就是自己帶走。像我們這次住的村營小木屋,洗澡要投錢而且沒有插座可以充電。
這一趟雖然能待的時間不長,但可以感受到御藏島堅持和要求的,不是「旅遊品質」而是「生活品質」,也佩服當地對待不同生命和自然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從做海豚Photo ID的用心和細緻,就可以感受到當地對御藏島滿滿的愛。
把海豚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把島嶼的一切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照顧,把一件事情做小、做好、做細、做精,然後按照自己熟悉的步調,持續不斷地做下去,這就是御藏島。
一座人和海豚一起共同享受生命、認真生活、不疾不徐,蘊藏著滿滿寶藏的御藏島。
以上資料來源為 御蔵島観光協会 mikurashima tourist information 於2010年發行的《いるかいないか》和水口博也於2015年編著的《イルカ生態ビジユアル百科》,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尋公視 我們的島《藍色海灣》。
也感謝這次帶大家認識御藏島和海豚的磊哥( Ray Chin Images),關於更多更細節的御藏島資訊或行程請找更專業的磊哥詢問。我只是個小小跟班,對於鯨豚的認識也還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如果以上資訊有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再有請各位大大指正,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