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做法是,用夾垃圾的長夾子將棘冠海星夾上來,然後放在岸上曬乾,再運去垃圾場丟掉,之前在澎湖將軍嶼工作剛好也遇過海管處志工去清除棘冠海星,清完之後拿來將軍嶼碼頭曬和垃圾場丟。
據說台灣也有一種方法獨步全球,就是將捉上來的棘冠海星拿去餵復育中的大法螺,一來可以復育專門吃他的保育類大法螺,一方面又可以殲滅海星,不過不曉得這樣子的成效好不好?
從台灣和澳洲對於棘冠海星的解決方法,其實可以看出兩地對於海洋環境保育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台灣做環境保育大多都由某些少數單位在執行、運作、推廣,比如說殲滅棘冠海星只有海管處志工在做、珊瑚體檢也只有某NGO在做、淨灘淨海也一樣。但澳洲的做法是不管從殲滅棘冠海星、珊瑚體檢、淨灘淨海、甚至設置公有的繫船浮球,都是政府和民間業者、NGO或民眾配合,政府和專業的NGO負責開課訓練這些當地業者和民眾,當地業者和民眾訓練完之後就可以傳承下去。比如說珊瑚體檢在台灣一個地點是一年做一次,在澳洲是潛水業者每次出船只要有空就可以幫忙做,那時候參與完珊瑚體檢的訓練後,我自己每次出船都會幫忙做,公司會將資料整理再一併送到負責的單位,或者自己就可以直接用app上傳回報。
簡單來說,台灣做海洋環境保育是小眾活動,一年只有少數人做少數幾次,關心的、參與的、行動的似乎都在同一個圈子裡打轉。在澳洲則是讓大眾一起參與,全民一起動手做,而且每天都在做,進而形成生活當中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當海洋環境保育成為每個台灣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讓大海注入台灣每個人的生活,就是我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Starfish-killing robot close to trials on Great Barrier Reef: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12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