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魚季之外,達悟族人也將食用魚類分為「男人魚」、「女人魚」和「老人魚」,只有男人可以吃的魚性情較兇猛、食性較複雜,而顏色花紋較為黯淡、皮粗、腥味重,如鬼頭刀、石斑、石鱸、臭肚等魚類,女人吃的魚則是較為溫馴、食性單純,色彩較鮮艷、肉質細緻、較無腥味,如白毛、黑毛、鸚哥魚等魚類,老人吃的則是形狀怪異、肉質差、腥味重或不好處理的魚類,如刺尾鯛、角鰈等魚類。
另外,一些長相奇特的生物達悟族人也不食用,如海鰻、鯊魚、海龜、田蛙等。
會有這麼多樣的分類其實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比如說成年的男人抵抗力比小孩或生產前後的婦女好,所以適合吃這些魚種。老年人經驗較豐富,所以適合處理不好處理的魚種,比如說刺尾鯛尾巴有倒鉤,適合給老年人處理,因為青壯年人口是部族中最重要的生產力來源,如果處理不好受傷了就失去生產力了。
而且,這樣子分類,每次出海捕魚因為要分別捕到「男人魚」、「女人魚」和「老人魚」,所以可以避免只捕單一魚種,或是某些較容易捕獲的魚種,造成某些魚種滅絕,達到生態平衡和永續。
當然,島嶼上每個部落和部落之間,不管從儀式、祭典、禁忌或食用的魚類都會有些許的不同,隨著島嶼上越來越「進步」、「文明」及「觀光化」也不比以前那樣傳統和嚴格執行。
這些達悟族人從古至今累積而來的「永續海鮮指南」,不僅僅是大海與人類的和平相處之道,也是專屬於這座島嶼上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達悟族人血脈與智慧的傳承。
當號稱最文明進步的人類驚覺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能沒有海鮮可以吃的現代,達悟族人流傳了幾千、幾萬年的「永續海鮮指南」,是否可以拿來當作我們的參考書,讓大海、生物和人類的社會都能夠平衡永續,繼續滋養、照顧我們的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