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島人粉絲專頁→
Islander Divers
  • 首頁
  • 關於島人
    • 最新消息
    • 島人故事/團隊
    • 公開活動/演講/攝影展
    • 媒體露出/獲獎紀錄
    • 各類合作成果
    • 島人FB粉絲專頁
    • 島人instagram
    • 島人Youtube頻道
  • 潛水活動/考照
    • 體驗潛水
    • 海龜生態體驗潛水
    • 休閒潛水(Fun Diving)
    • PADI 初級潛水員課程
    • PADI 進階潛水員課程
    • PADI 海龜生態潛水課程
    • PADI 高氧潛水員課程
  • 大海的故事
    • 台灣海洋故事
    • 台灣以外的海洋故事
    • 碎碎念潛水
    • 水下攝影作品集 >
      • 珊瑚花園
      • 海龜機場
      • 大物墳場
      • 海廢之舞
  • 買。BUY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Q & A
  • English

我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神秘的海神海蛞蝓

5/11/2018

0 Comments

 
Picture
近幾年海神海蛞蝓在台灣各地陸續被記錄,最近又在小琉球爆發了一波,社群平台上瘋狂被海神海蛞蝓洗版。
 
雖然馬上從東沙直奔回小琉球找尋他們的蹤跡,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機會親眼見到他們,但也透過許多潛水朋友們記錄下來的影像一起讚嘆他們的美和不可思議。然後,又開始對他們產生了無數的好奇。「到底他們從哪裡來?會往哪裡去?」「平常在海裡面過著怎樣的生活?」好多好多的問號開始不斷地冒出來,於是又開始了一趟尋寶之旅。

名稱由來

海神海蛞蝓被分類為海神鰓科(Glaucidae)海神鰓屬(
Glaucus)底下的物種。而格勞科斯(Glaucus)在希臘神話中原本是位漁夫,某一次他將捕上來的魚倒在岸上挑選,突然間,被他丟在草地上的死魚復活,開始跳回水裡游走了。於是他好奇這些草是不是有神奇的魔力,還很「白目」地採了一些草吃下肚,吃下神奇藥草之後,他的身體開始起了變化,頭髮變為草綠色,肩膀變寬變壯了,雙手變成鰭,雙腿變成魚的尾巴,化身成人魚,成了海神。(怎麼感覺跟航海王的惡魔果實很像)
 

種類

現今世界上的海神海蛞蝓主要分為兩種:

1.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
1777年英國自然學家Johann Reinhold Forster
描述了在庫克船長(James Cook)第二次航行期間取回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標本,名稱沿用至今。 雖然被命名為大西洋海神,但目前不只在大西洋有他們的蹤跡,印度-太平洋也都曾被記錄過。成體大小平均約40mm。

2. 緣邊海神海蛞蝓(Glaucus marginatus或Glaucilla marginata)
marginata在拉丁文當中指邊緣有裝飾、鑲邊的意思,目前資料上找到的中文名稱為緣邊海神海蛞蝓(
正式中文名稱仍待確認)。1860年丹麥醫學家Rudolph Bergh描述了該科的第二種,歸入Glaucilla屬。成體大小平均約20mm。

2014年科學家對該屬做了DNA
比對,發現Glaucus marginatus其實包含了四個物種,分別為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的Glaucus marginatus、南太平洋的Glaucus bennettae以及北太平洋的Glaucus thompsoni 和 Glaucus mcfarlanei。

依目前的記錄來看,位處太平洋的台灣,大西洋海神和四種緣邊海神都很有可能可以見到。



食性

海神海蛞蝓們隨波逐流、隨風而來也隨風而去。(個人覺得他長得和空拍機很像🤣)主要食物為僧帽水母、錢幣水母等刺絲胞浮游生物。海神海蛞蝓不但不會被刺絲胞「毒」到,反而在吃下肚後,可以將刺絲胞聚集在他手指狀的露鰓末端(身體側邊一條條組成像翅膀的部分,也是海神呼吸的器官),等到刺絲胞發育完成,就變成他防禦的武器。
 
因此,在台灣記錄到的海神海蛞蝓,常常和錢幣水母在一起,也可以見到他們張大嘴巴吃水母的行為。如果有機會在海邊見到錢幣水母,記得張大眼睛瞧瞧附近是不是有海神海蛞蝓!

 
 
特殊技能

海神海蛞蝓主要生活在海水表層,他會將空氣吞進儲存在體內形成氣泡,幫助他們漂浮在水面。此次在小琉球記錄到的海神海蛞蝓有些可以明顯見到他的氣泡。

海神海蛞蝓也生活在一個「顛倒世界」。我們大部分見到的影像,從水面上向下看的角度其實是他的「肚子」,他們是反著趴在水面上的就像我們仰漂一樣。他們朝著天空的這一面體色通常是偏海水的藍色,形成保護色,而朝著水下的另一面則是偏銀灰色,從水下往天空看也有保護色,可以避免敵人從空中及水下捕食的機會,這點和許多魚類的體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另外,從這次小琉球的記錄影片當中,也發現有些海神身上會發光,看起來不像是海水反射的光,比較像是他們體內自行產生的光,有點像閃電般的電流。難道他們也有「十萬伏特」技能?

 
 
有趣的實驗

在網路上找到了一篇由澳洲昆士蘭大學學生Samantha Rose所撰寫的文章,她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大西洋海神與緣邊海神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來看看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樣的行為和互動,發現他們在白天仍會進食,但夜間更為活躍。實驗發現,當緣邊海神和大西洋海神接觸時,會有兩種行為發生,首先緣邊海神會將他的生殖器伸出來,表示如果大西洋海神願意接受,那他們很有可能雜交出後代,這個行為持續了約五分鐘後,緣邊海神開始用刺絲胞攻擊大西洋海神,並且吃了他。

這也表示,海神海蛞蝓很可能會吃了同類,也可能會有雜交的行為發生!

 
 
出現的季節

小琉球首次記錄到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是在2012
年的一月份,由當地民宿業者帶潮間帶導覽時記錄,而且當時還有記錄到生殖孔正在排卵。近兩年2017&2018又分別在墾丁及小琉球被記錄,都是在四、五月份。(就在整理文章的同時,連綠島也都出現了)
 
目前仍不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季節會出現在台灣,只知道常常會突然大爆發,然後又突然消失,而且都在水很淺的地方或是潮間帶和岸邊的記錄比較多。

而澳洲的研究則表示,澳洲昆士蘭東部沿海發現海神海蛞蝓時通常於八到四月的夏季,這時澳洲東部外海有許多風暴在活動,風向由海向岸邊吹,當吹起東南風時,他們就會和許多浮游生物和水母一起被吹上岸。

也因為海神海蛞蝓「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所以如果想更了解他們出現的時間,或許和季風很有關係,也在想,如果研究他們的食物錢幣水母和僧帽水母,或許也可以從中找出一些端倪?
 
 
至於這次出現在小琉球的是哪一種海神海蛞蝓,說法眾說紛紜,目前看起來比較像是緣邊海神,不過依我目前的能力也不敢確定辨識出來的到底哪一隻是大西洋海神,哪一隻是緣邊海神?或者是緣邊海神的其他種?又或者會不會是幼體和成體的不同?

關於海神海蛞蝓,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也期待有更多的知識和資料持續被分享和補充!
整理完這篇之後發現,雖然自己沒親身看到也沒拍到,但在找尋答案和滿足好奇心的當下,似乎比親自拍到還要更加有趣,就像拿著藏寶圖在尋寶一樣,有沒有找到寶藏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享受尋寶的過程,而過程往往是最令人回味的。


以上這些資料可能還有許多不詳盡以及不夠完整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正及討論,謝謝!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文章列表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August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June 2014

    文章分類

    All
    台東
    大海無國界
    大海的憂鬱
    小琉球
    海洋生物
    減塑生活
    澎湖
    綠島
    花蓮
    蘭嶼
    龜龜好朋友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