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ADI的規定來說,必須要具有潛水教練資格才能獨立帶體驗潛水。下水前除了讓參與者了解潛水的風險並確認其身體健康狀況之外,也必須要講解潛水時的基本技巧(裝備操作、耳壓平衡、浮力控制、水下手勢等)。接著在平靜水域(泳池或岸邊)練習三項基本的狀況排除技巧(調節器排水、調節器尋回、面鏡排水),教練確認都沒問題之後,才慢慢往更深一些的深度(2-3m)去練習耳壓平衡、浮力控制或蛙鞋踢法,最後教練才帶著學員開始悠遊水下世界(PADI規定體驗潛水深度不得超過12m)。
不過,規定是這樣規定,講是這樣講沒錯,有沒有按部就班來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尤其在熱門的休閒潛水觀光區如長灘島、蘇梅島或台灣某些地點,每當夏天來臨時,海邊總是湧入滿滿等著泡水的人潮,不管是游泳、衝浪、水上摩托車或者越來越多人從事的休閒潛水。體驗潛水的人這麼多,許多業者當然不會讓到手的鈔票白花花的飛走,因此演變出一種簡易帶體驗潛水的方式,著裝完可能直接跳過練習基本技巧,不會給蛙鞋,教練直接抓著氣瓶頭一手一個,就像提著兩塊重重的石頭,把兩位體驗潛水的學員放在餵魚區,拿著麵包屑吸引魚群過來,幫學員拍拍照,再將兩顆石頭提回岸上,完成一次體驗潛水。
這樣子帶體驗潛水對教練、對潛店來說的確是快速又輕鬆,在人潮洶湧的觀光區更顯得重要。第一不用花時間講得口沫橫飛、第二不用花力氣練習基本技巧、第三不用費功夫教踢蛙鞋(通常台灣或華人的水性沒那麼好或沒踢過蛙鞋,不給蛙鞋真的省事非常非常非常多)、最後是潛店和教練一天可以帶非常多組客人、賺錢更有效率。
還有更令人不解的做法是在海南島,某些業者或教練甚至故意不教耳壓平衡,把學員帶下水後,因為不懂做排壓耳朵會很痛或不舒服,學員受不了放棄潛水,教練就這樣五分鐘、十分鐘搞定一組人馬,一組接著一組。因為不這樣做根本消耗不完在岸邊等著下水的人潮。
通常第一次體驗潛水的人根本不會知道體驗潛水應該是怎麼一回事,許多人參加體驗潛水的心態也都像高空彈跳一樣,一輩子只要試過一次就夠了。但如果,身為一個潛水教練心態也是如此,真的非常可惜,因為教練應該要知道真正的標準程序是如何,只為自己私利而偷工減料,明明知道沒有蛙鞋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潛水,卻用「這樣子他們才不會踢斷珊瑚」來安慰自己。讓學員只是「體驗水下呼吸」而不是「體驗潛水」,扼殺掉他們之後想要學習潛水的動力或對潛水的看法,以換取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舉兩個例子:在澳洲工作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對來自中國的夫妻,他們完全對潛水沒興趣,因為曾經在海南島體驗過一次,對潛水的印象只有:「耳朵好痛!」另一位歐洲背包客,決定要參加體驗潛水之前,第一個問的問題是:「你等一下會不會抓著我不放?」因為在凱恩斯曾經體驗過一次,教練緊緊勾住他的手不放,讓他完全不enjoy。
所以,不管參加體驗潛水的人水性好不好,如果不願意花時間溝通、花力氣練習、費功夫投入、按照標準程序去對待每一位學員,最後得到的,就只剩金錢而已。我相信,今天我們會選擇以潛水為業,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熱愛大海、喜歡分享在水下自由自在的感覺,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參與大海、了解後珍惜並愛護她。
每一位學員回到岸上之後,發自內心的笑容和對大海的感動才是最有價值的。
有人曾經跟我說:「在台灣你這樣子帶體驗太傻了。」
「嗯...或許吧。」
因為,每個地方的潛水環境、潛水文化都不同,每間潛水店和教練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我沒有資格去要求其他人應該如何做,也沒有能力去改變整體的環境,如果嘗試這麼做,也只是擋人財路、自尋死路罷了。
所以,只好自己傻傻的做。
因為,還是選擇相信在潛水長實習時,澳洲教練對我的耳提面命。總是相信,第一次背上氣瓶潛入深海裡,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及對大自然的態度。也總是希望,能多花一點時間和心力講解、練習和交流,讓體驗潛水能夠成為一種享受,享受在水下自由自在、無重力的翱翔。
即使這麼做賺不了什麼錢又費時費力,但只要能看見你們在水底下蛙鞋和中性浮力控制得越來越自在,上岸後滿足的笑容,這樣就夠了。
大海離我們很近,水下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能有機會成為大海的一部分,透過潛水讓大海重新洗滌我們的生命,那是人生中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不過,規定是這樣規定,講是這樣講沒錯,有沒有按部就班來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尤其在熱門的休閒潛水觀光區如長灘島、蘇梅島或台灣某些地點,每當夏天來臨時,海邊總是湧入滿滿等著泡水的人潮,不管是游泳、衝浪、水上摩托車或者越來越多人從事的休閒潛水。體驗潛水的人這麼多,許多業者當然不會讓到手的鈔票白花花的飛走,因此演變出一種簡易帶體驗潛水的方式,著裝完可能直接跳過練習基本技巧,不會給蛙鞋,教練直接抓著氣瓶頭一手一個,就像提著兩塊重重的石頭,把兩位體驗潛水的學員放在餵魚區,拿著麵包屑吸引魚群過來,幫學員拍拍照,再將兩顆石頭提回岸上,完成一次體驗潛水。
這樣子帶體驗潛水對教練、對潛店來說的確是快速又輕鬆,在人潮洶湧的觀光區更顯得重要。第一不用花時間講得口沫橫飛、第二不用花力氣練習基本技巧、第三不用費功夫教踢蛙鞋(通常台灣或華人的水性沒那麼好或沒踢過蛙鞋,不給蛙鞋真的省事非常非常非常多)、最後是潛店和教練一天可以帶非常多組客人、賺錢更有效率。
還有更令人不解的做法是在海南島,某些業者或教練甚至故意不教耳壓平衡,把學員帶下水後,因為不懂做排壓耳朵會很痛或不舒服,學員受不了放棄潛水,教練就這樣五分鐘、十分鐘搞定一組人馬,一組接著一組。因為不這樣做根本消耗不完在岸邊等著下水的人潮。
通常第一次體驗潛水的人根本不會知道體驗潛水應該是怎麼一回事,許多人參加體驗潛水的心態也都像高空彈跳一樣,一輩子只要試過一次就夠了。但如果,身為一個潛水教練心態也是如此,真的非常可惜,因為教練應該要知道真正的標準程序是如何,只為自己私利而偷工減料,明明知道沒有蛙鞋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潛水,卻用「這樣子他們才不會踢斷珊瑚」來安慰自己。讓學員只是「體驗水下呼吸」而不是「體驗潛水」,扼殺掉他們之後想要學習潛水的動力或對潛水的看法,以換取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舉兩個例子:在澳洲工作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對來自中國的夫妻,他們完全對潛水沒興趣,因為曾經在海南島體驗過一次,對潛水的印象只有:「耳朵好痛!」另一位歐洲背包客,決定要參加體驗潛水之前,第一個問的問題是:「你等一下會不會抓著我不放?」因為在凱恩斯曾經體驗過一次,教練緊緊勾住他的手不放,讓他完全不enjoy。
所以,不管參加體驗潛水的人水性好不好,如果不願意花時間溝通、花力氣練習、費功夫投入、按照標準程序去對待每一位學員,最後得到的,就只剩金錢而已。我相信,今天我們會選擇以潛水為業,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熱愛大海、喜歡分享在水下自由自在的感覺,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參與大海、了解後珍惜並愛護她。
每一位學員回到岸上之後,發自內心的笑容和對大海的感動才是最有價值的。
有人曾經跟我說:「在台灣你這樣子帶體驗太傻了。」
「嗯...或許吧。」
因為,每個地方的潛水環境、潛水文化都不同,每間潛水店和教練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我沒有資格去要求其他人應該如何做,也沒有能力去改變整體的環境,如果嘗試這麼做,也只是擋人財路、自尋死路罷了。
所以,只好自己傻傻的做。
因為,還是選擇相信在潛水長實習時,澳洲教練對我的耳提面命。總是相信,第一次背上氣瓶潛入深海裡,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及對大自然的態度。也總是希望,能多花一點時間和心力講解、練習和交流,讓體驗潛水能夠成為一種享受,享受在水下自由自在、無重力的翱翔。
即使這麼做賺不了什麼錢又費時費力,但只要能看見你們在水底下蛙鞋和中性浮力控制得越來越自在,上岸後滿足的笑容,這樣就夠了。
大海離我們很近,水下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能有機會成為大海的一部分,透過潛水讓大海重新洗滌我們的生命,那是人生中多麼美妙的一件事。